天柱大峡谷,原生态地质课堂(美文)

李永和| 2020-02-20 浏览数:309次

潜山市天柱大峡谷位于国家5A风景区天柱山脚下,潜水河之上游。除了以“瀑潭之源” 、“天然氧吧”、“探险园地”等等因素吸引远近游客外,她的特殊地质地貌也使许多学校、地质科研机构以及地质爱好分子(包括地质文学作者、作家们)络绎不绝前来实地考察,取样分析,探究虚实究竟。最终达到从实地的实践到理论的提炼、从过去的成因到未来的趋势等等方面获取一些真实、有效的数据,得出一些科学、准确的结论。


  天柱大峡谷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天柱山镇,毗邻世界地质公园、国家5A景区——天柱山主峰景区,介于三祖寺与佛光寺景区之间。峡谷全长3.5公里,上下落差200多米,上接琼阳川,下临九井河,是天柱山最长的一支水系,这里有瀑布10余处,溪涧潭池20余处,石崖陡、水湍急,大瀑布腾空飞落、气势恢宏,小瀑布蜿蜒曲折、婀娜多姿,通天瀑落差上百米,堪称华东一绝。真可谓“天劈苍崖九派通,从来此地驻游龙,飞流悬沫三千尺,灌木连云几万重”。


大峡谷的岩石很特别,石中有石,色里藏色,软中藏硬、硬里见软。一个本是褐色的花岗石,其中稳稳当当地夹杂着一条石英石带;一个原本呈黑色的石块,中间却来了一道土红色的石迹;一块看上去非常坚硬的岩石,其中某一局部的质地却相当软。杂色的石头色差有大有小,夹石的面有宽有窄,硬度也有强有弱,它们的掺杂不是整齐划一,没有绝对规律。


还有,河床上或者河岸边许多岩石,由于受到河水的冲洗,呈现出很多类似壶状的“壶穴地貌”。小容拳头,大纳汽车,园似球,椭如蛋,形如牛眼,状似池砚,且表面光滑如镜,斑驳陆离、异彩纷呈。


然而,形成如此奇谷异石的神工巧匠又是谁呢?对此,我们还得从这里的地质变迁说起。在18亿年以前的中元古代,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,后经历晋宁构造运动和扬子、华北两个板块聚合碰撞及超高压变质过程,在断层、节理和流水等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了雄、奇、灵、秀、幽、险、旷的独特峡谷景观和遐迩稀罕的地质地貌。

也正是由于这里的景观奇特、地质稀罕,所以就构成了一座原生态地质课堂,近些年许多及相关科研机构纷至沓来,慕名考察或把教室里的“书本课堂”迁至这原生态的野外实体课堂,进行0距离接触、深层次研学。大峡谷整体形成的原因、岩石个体的结构、地貌的形成与走势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的课题,大峡谷不仅旅游业内涵丰富、潜力巨大,而且地质学课题广泛、学问深奥。人们正在通过“研学游”结合的方式了解大峡谷的昨天、把握大峡谷的今天、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峡谷乃至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家园的明天。